大型校园、企业、感恩、励志演讲
写给"新教育爸爸妈妈"--别让自己的期待造成孩子的分裂
昨天是明睿书院的心理课.


在课程当中我发现了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第一个是家长们没有任何感知力.


第二个是学生在做内心真实自己和父母期待中的自己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先说第一个问题:家长们直接表现出来就是对新教育的理念说起来都是头头是道.张口闭口谈理性,谈思维,谈成长,谈转变,谈国民素质.然而在团体心理的过程中,才发现都只是在概念层面的,并没有深化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所以大多都是空谈.


当家长们在进行"理论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在谈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问题.孩子们昏昏欲睡.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你们一开始说话,孩子们就想要睡觉呢?


家长们反省说:大概是自己的思维不够清晰,大概是自己的观点不够明显,大概是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够好......


我对他们说:那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你们没有感受力,觉知力.你们有一大堆的观点和理念.然而你们不能感受到此时此刻你自己内心的感受,你们的头脑和心是分裂的,隔离的.所以更感受不到别人内在的需要.你们把自己想到的理念都拿出来了,但是孩子们的心却对你们是关闭的.因为你们并没有把他们当成完整的人的存在来看,也没有跟他们去建立一个能够进行良性互动的基础,所以,无论你们说什么,他们都是不愿意听的.


所以学生们的反馈是:


听他们说话就晕.


他们一开始说话就觉得他们绕啊绕的,我努力的想听明白,后来发现绕来绕去也说不清楚就索性不听了.


他们说了半天,最后自己都忘记自己最初的表达是想要干什么了.


学生们在团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强大.直指主题.当他们之间有任何的问题,或者对伙伴的某个行为有看法.他们直接表达,就算有情绪了,他们也坦承自己的情绪,先去表达情绪,然后觉察情绪背后的原因和旧伤.最后通过和解把情绪和旧伤都疗愈,这个过程不但能够解决现在面对的问题,时常还能够让他们觉察到这个事件背后的一些深层原因.


家长们看到学生们的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自叹不如.


一天的课程结束之后,家长们就问为什么他们也是想解决问题,却觉得越解决越麻烦.但是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那么快,那么清晰.


我说:首先是孩子们对自己的内心感受很坦诚,他们能够清晰的知道自己内在发生了什么,然后通过表达,觉察到哪部分是想帮助对方,让对方理解他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哪部分是源于自己的一些负面回忆控制了现在的行为.一个人只有非常清晰和了解自己内心的状态,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原因.才有能力去感知,理解别人的内心状态.你很了解别人内心状态的时候,会很直接地"看"到他的需要.解决问题不就很简单了吗?而成年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都是从自己的"观念"出发的,没有用到自己的心,也无法感知到对方的心.所以都是在"理念层面打架",像进了盘丝洞一样,绕不清楚.更直接的说,孩子们活得很真实,很坦然,成年人活得很假,很虚伪.


好的教育是老师活得很真实,很坦荡,很真诚,很快乐,很美好.言传身教,孩子们也能够真实自在地活在当下.家长们也是不断地修复自己的"分裂",最主要的是头脑和心的分裂,活得合一和真实,孩子们也会看到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学习就这样发生了.


在明睿书院理性思维和感知力的培养是并驾齐驱的.并没有干巴巴的只谈提升思维,理性思维.而是要左右脑平衡发展,理性思维和感知力平衡发展.甚至理性思维是建立在感知力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你对人性不了解,你对对方的内心状态一点感受力都没有,你说的东西不能直接进入对方的内心,你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你说的一大堆的理性话也是没有建立在真实基础的.就像一些很理性的理科生,看起来思维很好,说话也一条一条很清晰,但是人际关系糟糕,生活混乱.说的很多话都不是别人需要的.


明睿书院对学生的培养是要求两个方面都要有的,心理课程培养的不仅是分析能力,理论能力.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其实最初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疗伤阶段.疗愈来自家庭的,体制学校的,自己回忆里一些放不下的障碍等等.先清空了再建设.


所以看到问题的能力是一方面,你如何把自己很好的"礼物"让人家很舒服的接受是更重要的能力.


第二个在团体心理课中发现的问题是:孩子们的成长动力都非常强大,但这种成长的努力过于着急,压力太大,反而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我才意识到是父母的期待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我问学堂里最优秀的男生:是谁的期待让你这么着急成长的?


他突然很难过,哽在那里半天说不出来.许久他才说到家里的一些情况,父母选择新教育面临的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如果自己不快速成长,不努力,就对不起父母.


他说的话引起学堂里所有孩子的共鸣.


选择新教育的孩子们面对的最大的压力来自于此.他们深知家长给的这种"期待成长"的压力对他们来说,有时候让他们很难受.但是,他们觉得尽管如此,至少要比回到体制学校要好啊.


大概是这种心理被家长们"掌控"了.所以家长们都会"利用"孩子们的这种心理来跟孩子们玩新的"情感游戏".


具体表现在:


学生们每次打电话都会面临如下问题:


你这的成长是什么?


你的收获是什么?


你的改变是什么?


我真希望回来时能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你啊!


我真期待能见到一个成长得非常卓越的孩子啊!


你要好好成长,你要好好努力,像卓蓝,静慧(今日学堂优秀学生)那样优秀!


......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孩子们有时候是很难受的.我这个做老师的也是很难受的.


这就相当于,很多的家长虽然接触到了新教育,明白了体制教育给孩子带来的破坏性,毅然的选择了新教育学堂.但是,选择了新教育学堂之后,陈旧的思维还是没有改变.只不过是把体制学校的"要好好考试啊!努力考上好大学"的词换成了新词"要成长啊,收有收获啊,要有转变啊!要提升思维啊!考上今日学堂啊!".


本质上都是一样,给了孩子一个很强的期待和对未来的许诺.这许诺放在体制学校就是:你要好好学习,好好考试,将来就会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就会有个好前途.


在新教育学堂就换成了:你要好好成长,好好努力提升思维和理性,你好好努力转变自己,以后可以进今日学堂,进了今日学堂就会像卓兰,静慧那样优秀.像他们那们优秀,你就会幸福啦,成功啦!


在我这里有一个六岁多的小朋友,父母就是这么"培养"他的.所以他就坚定地想进今日学堂.其实这么小的孩子,他哪里知道今日学堂会给他带来什么啊.他只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这样的信念:你现在是不优秀的,你进入今日学堂之后就会非常优秀.所以他就觉得他一定要进今日学堂才会变优秀,他变优秀了父母才会爱他.


接着,他真的获得了进入今日学堂试读的机会.可是去了之后,他发现完全不是那样啊.他进了今日学堂并没有从此就优秀了,快乐了.幸福了.反而也一样要学习,要运动,要慢慢建立行为规范.父母也一样会问他学习到了什么啊,收获了什么啊,他就郁闷了.大概觉得被"父母骗了".


其实这孩子比那些被父母"骗了"很多年直到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的人要幸福多了,他还有重新建立自己判断力和思维力的机会.


但那些体制学校被家长们骗大,说考上好大学就会有好工作,就会成功,幸福的人要好多了.那些人很多直接就变成了"啃老族""游戏族"等等再也没有机会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


这孩子试读失败之后回来状态比没去今日学堂之前还差很多.心理创伤很严重,很敏感,很脆弱.


这并不是说今日学堂造成了这个孩子现在的状态.而是父母给孩子的信念是有问题的.


到了我们这边.一点一点给他清理不合理的信念带给他的影响.让他明白,优秀的人是无论在哪里都要认真生活的人.优秀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优秀,无论在哪里都要在那里好好玩,开心地学习,慢慢成长.所以不是非得去了今日学堂才会优秀.而是自己在生活中就是优秀的,然后你可能会去今日学堂,也可能会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你的生活中会有很多的可能性.但不变的根本是你现在就是个很棒的孩子,要现在做好了,未来才会好啊.现在没有好好的做,一直期待突然去了哪里就一下子变优秀了,是个虚幻的梦,不存在的.


当然不是几句话就能改变这个孩子,需要很长时间的调整才会恢复他原本的活力和学习动力.


最初来到明睿书院的一个女生,也是这种情况.她觉得进入今日学堂就会优秀.只要是今日学堂的孩子就会很优秀.她试读失败了人生就从此灰暗了.那个时候,她天天嘴上挂着以后的目标是进入今日学堂.但是生活中却是无比的散漫,各种状态连达到正常都是困难的.我想这种现实和期待的差矩如果始终不调整,这个孩子只有每天活在幻想中度过了,时间再久,难保精神不出问题.


直到用了快两个月我才让她逐渐明白不是进入今日学堂才能够优秀.而是你要先优秀才有可能去今日学堂.也就是说你要在哪里都安心在那里做最好的自己,在那里开心的生活和学习.至于结果不是那么重要,今日学堂也好,明日学堂也好,后日学堂也好,只是一个可能性而已.那样的任何一个可能性都不会决定你的人生.唯一决定你的人生的是你自己如何看待生活的,你才是主因.


而且今日学堂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一样的优秀,而且那些优秀的孩子不一定每一个将来都会很幸福(估计敢说这句话会被今日学堂的粉丝们拍死,嘻嘻.)这个孩子刚开始就是"人在明睿书院,魂在今日学堂".只要听到任何人说今日学堂一星半点儿不好,都恨不得杀了谁.


我不知道家长们是不是觉得这样的状态是正常的?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孩子现在处于这样的状态中?


这样的状态继续下去,不觉得孩子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么?


我没有遇到有任何一个家长不带任何期待的去跟孩子这么说过:


孩子,你愿意跟我分享一下你过得怎么样吗?


孩子,你想跟我说些什么吗?


孩子,你现在幸福吗?快乐吗?


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当下!当下好,未来才有机会好.当下不好,未来肯定不会好.空中楼阁!


在给孩子们讲电影课《阿甘正传》时.正好也是有几位家长在的.那天虽然讲的不是很多.但却讲到了这部电影核心的一点内容.


就是阿甘和珍妮,丹中尉命运的巨大差别,以及对生活体验能力的区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阿甘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如果命运把他抛到了一个生活巨变中,他就坦然的接受,臣服.不去报怨,不去思前想后,而是迅速的跟这件事情合一,体会这件事情带给自己的感受,做好它.如果能够选择,就选择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不去在意外界的评价和看法.别人的打击和评价都不能够影响到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他很简单,他只想到:这只是一件我想做的事情,我不期待某个结果,我只是要做它而已.所以,成功对于阿甘来说,只是所有过程里的某一个过程,来了,走了,都如常,生活在继续,他也会继续投入新的生活里,不会固守着某个成功不往前走了,也不会固守着某个遗憾不会生活了.


珍妮因为童年的一些遭遇.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怨恨.她小时候的一个祈祷:上帝啊,请把我变成一只鸟,让我离开这里.


珍妮的梦想是:变成全国有名的歌手.那时候,她就可以自由了,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了,那时也才能够幸福和快乐.所以终其一生,她并没有等来那个梦幻中的成功和幸福.


丹中尉的家庭里从小就给他传递的价值观是:你的祖先们都在战场上获得了荣誉,你的命运也应该如此,你会上战场,要么死在战场上,要么带着荣誉回来.无论怎样,你得到战争的荣誉,你就是成功的,那时你才会幸福,快乐.


珍妮和丹中尉的相同点就是他们都有一个很强的期待.他们都期待有一天会成功,成功之后就会有自己想要的幸福.结果那个成功总是不来,或者是再也没有机会来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就充满了怨恨,愤怒,混乱,自暴自弃.他们的生命里没有美好的回忆,因为他们的过去从来没有好好活过,所以没有回忆,现在也没有好好活过,都用来怨恨和愤怒了.所以也是没有未来的.


电影里有一个非常美丽的片段:珍妮临死之前问阿甘一个问题:你在越南的时候,有过恐惧吗?


阿甘想了想说:是的...我不知道.当雨停的时候,有时能看到星星...那感觉很好.就像太阳下山前,在拉巴特湾,海面的闪闪鳞光...就像山间的湖水...那样的清澈,珍妮,就像另一片天空,两重天空.还有在沙漠里,当太阳升起...我分不清,哪儿是天,哪儿是地.


珍妮羡慕地说:真是美丽.我但愿那时和你在一起.


阿甘说:你确实在的.


在阿甘的心里一直装着自己爱的人,然后一起去体验每一个当下生命中的美好.因为忙着体验生命中的每一个当下,都来不及恐惧.因为没有错过,因为真正活过,所以没有遗憾,没有抱怨.


在课程里我问大家:若当时珍妮和阿甘在一起,她能体验到那样的美好吗?


孩子们说:不能.


为什么?


孩子们的回答很棒:珍妮一直活在过去的恐惧回忆当中,没有出来过.


是的,这个女生要么就活在过去的恐惧和愤怒中,要么就是活在对未来的期待中.她从未活在真实的当下过.所以她没有真正活过.所以至死她都是遗憾的,没有真正品味过活着滋味的.


不知道有几个做父母的,无论是体制教育的还是新教育的父母,你们可曾真实的活过?


若你真实的活过,你确实知道,如何传递这种面对生命的态度给孩子.如果你没有,你活在对过去的悔恨中,活在对未来的期待中.唯一不在的就是现在.那么你也会把很强的期待带入你的孩子生命里.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孩子自己做什么样的花开放,做什么样的树结果,这个自由要还回到孩子手里.若你真正在此时此刻,在当下活过,你会知道,那种自由意味着什么.那种爱意味着什么.你会告诉你的孩子,爱上你的现在.


阿甘说: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所以,他从来不期待会有某一个特定的结果会出现.只是用心品味现在吃在口里的那一个.


阿甘说:奇迹每天都发生.


所以,他用心活在每一天,并不期待奇迹在未来的某一天会发生.所以,他只是在每一天的生活细节里发现美好.


阿甘说:我不懂我们是否有着各自的命运,还是只是到处随风飘荡(就像片头片尾的羽毛.人在一个社会环境中,在宇宙中,就跟一根羽毛一样的渺小和脆弱).与其抗争,抱怨,期待.不如臣服,接纳,然后在那一刻来临的处境做最好的自己.能够选择时做对自己最好的选择,不能选择时也不必抱怨,同样也好好的活.


阿甘说:人们常常问我:"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什么意思,难道我以后就不能成为我自己了吗?"


每一次看到这里,我都会很感动.


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太聪明了,所以想要做这样的人,那样的人.家长们想要学习张校长,想成为张校长那样聪明的人,想成为刘老师那样智慧的人,想成为各种各样成功的人.家长们也是这样来期待孩子的,要成为一个努力成长的人,体制学校的就要学习高考状元.新教育学堂里就要学习张钟瑞,修之凯,杨卓蓝,刘静慧那样的人.


为什么家长们不成为自己?(虽然每个人都会说:我要成为最好的自己).然而活的时候,大概都是想活别人的生活吧.


为什么家长们要剥夺孩子们成为自己的权利.


当你总是追问他们:你成长了什么?


你收获了什么?


你学习到了什么?


我希望看到一个转变后的你.


这就意味着否定了此时的他自己.


然而当你否定此时的他自己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想建造一个高楼,但是只想要26层.底下的25层都是多余的.可以不要的.


却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楼会坍塌,这样的孩子也会坍塌吗?


我可以跟家长们配合来玩这样一个皆大欢喜的游戏.配合家长们让孩子们"努力成长".反正,孩子们还能永远在我这里吗?以后出了问题又不要我来负责.若如此,孩子们短期内都会看起来有很大的进步,按照家长们的期待成长为像卓兰,静慧那样有演讲力,有写作能力,思维清晰的新教育人才.


然而,有没有一个家长想过.这样的孩子实际上是一个分裂的家伙呢?


他在做父母期待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间一直矛盾,一直痛苦,一直难以取舍.


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尤其是看到父母为自己的事情用心付出了,承担了很大的压力.他们压抑真实的自己,努力去做父母期待中那个理性思维能力强,成长动力强,努力学习的自己来满足父母,取悦父母.


然而,有一天,他们终将分裂.


因为他们的灵魂不容许他们做那个虚假的自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会难以安睡.因为内心有一个声音会一直响起:这不是我要的生活啊,这不是我要的卓越啊.


就像大多数父母现在就体验到的生命主题曲一样: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啊!


然后这样的主题曲成功的在孩子们的身上又复活了.又轮回了!


或许有些家长还是觉得自己是尊重孩子的.告诉了孩子要做最好的自己啊.


然而,当家长们不断地追问孩子成长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的时候.分明就是在说:你现在是不够好的,你现在是不行的.你要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另外一个人才可爱,才优秀,才值得被爱.


父母要做的就是活出精彩的自己,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精彩.孩子遇到问题时,或许需要的不是你"指导和教育"!需要的是你的支持和理解.要知道当你只有理性的指导和教育时,这中间没有情感的支持,理解和陪伴时.他进入人际关系时也会以这种方式去跟别人进行互动.结果是他会受挫败,会受伤,会被排斥.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就被这样对待的啊,他就是这样被指导着,被教育着成长的啊.为什么当他这么对伙伴时,会出现问题呢?他痛苦了,困惑了,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了.


所幸,他们年龄都小,这些问题都是来得及调整的.但是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配合.父母要给的是对孩子爱的支持,理解和陪伴.分享自己生命中的精彩!孩子的成长,以及他会成为什么样子,交给他自己.


当一个人自由放松地成长时,善和优秀都会绽放出来.


一样也会优秀,只是一个是他自己想要的.一个是父母期待的.


如果父母只是想要的个优秀的孩子.那么就请放下你的期待.耐心的等待一朵花开.让他自己自由绽放.


你看树木你不管它,适当的阳光和水就会让它枝繁叶茂.若你天天管它,没事儿就去浇水,没事儿就去拔一下,没事儿就来点化肥.我估计没长大就枯萎了.


父母就是要做那个适当的阳光和水,滋养孩子的生命就好,成长交给他自己.


有一些转变和成长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比如,来明睿书院比较早的一个女生.因为内在有很多被压抑的情绪不知道怎么表达.所以内心是非常混乱的.这样的一个孩子初来书院,她是试探性的,观察环境够不够安全,老师值得不值得信任.


第一个月的任务实际上是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这个过程中她会用一些她觉得你不能接受的行为来测试你够不够接纳和安全.


所以第一个月的时候,那个女生没有完成过一份作业.但凡说话都会说以前在哪里怎样怎样好,她家里怎么样怎么样好.她表达的意思是:我以前呆的地方都是很棒的,我家里也是很好的,我父母和兄弟姐妹们也是非常优秀的.你们这里并不怎么样.背后的原因还是自我价值感不足,不自信,对周围环境充满防备心的.


我心知肚明,却不动声色.然后只是默默陪着她听.偶尔让她撒下娇.慢慢的,她快把那些过去翻来复去说完了之后开始试探性的融入书院的生活.我没有要求她,只是很在耐心地跟随她的步伐.


直到她觉得安全了,开始自在地在这里生活的时候,才开始愿意学习.这个时候学习的愿望还是不强烈的.原因在于跟伙伴的关系处理上是有障碍的.内心很纠结,没有办法安心做事情.每次她觉伙伴的行为让自己不舒服的时候都压抑在心里.她自己对别人表达友好的方式都是她在家庭里学习到的一些方式,那些方式有一些是不被伙伴们接受的,有一些是伙伴们理解不了的.她就觉得很受伤害.但还是表达不出来.表达不出来的情绪就直接转化成"隐攻击性行为".不跟伙伴们说话,不合群,摆脸子,发脾气,感冒....直到数次团体心理课程之后,她终于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情绪.那简直是一场"暴风雨"啊.哭得眼睛快肿成一个大馒头了.


这对她是一个多大的突破啊.她内心感受到多少的安全才会这么痛快的表达真实的自己呢.书院里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陪伴着她,听她倾诉,听她释放.最后说完了,她自己又反思自己的不当行为,不会表达和沟通给自己和伙伴带来了多大的障碍.表达完了之后跟伙伴们消除误会,重新建立关系,学习更好的沟通模式.


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她在书院里以后的生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她的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她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文化",大家走在一起,像是"联合国"一样,充满了不理解和不懂得.然而要通过沟通和表达才能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让别人理解自己,自己也才能理解别人.要每个人都调整自己的步伐才能跳好这个集体舞.将来她工作,生活,拥有自己家庭的时候,这个能力都会陪伴她一生.


近两个月的时候,她才真正绽放发自内心的笑容.安心地开始学习,也开始主动要求学习任务,开始努力地追赶伙伴,反思自己行为......


她是转变了,她变得开始用别人需要的方式来关心人,她变得更加的沉稳了,她的情绪变得稳定了,她不用再忐忑谁喜欢自己,谁不喜欢自己,她能够试着安心地做自己了.


然而这些成长和转变如何回答家长的问话:你收获了什么?你成长了什么?


回答不出,家长就会失望.她就会有压力.就会担心父母不让自己留在书院,会给自己安排更能让她"快速成长"的地方.


我在想,不知道家长们需要孩子成长成谁的样子会更满意.


我也在想,家长们错过了太多他们就这样用自己速度慢慢成长过程里的美好.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


就像大自然中每种物种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美好.银杏会在自己的季节结果,桂花会在自己的季节飘香,玫瑰会在适合的时候开放,铁树会很有耐心地慢慢开出花,夜来香会偷偷地开花......


我不知道哪个孩子会在什么时候绽放.就像我不能要求一株玫瑰开出夜来香的花,不能期待一棵桂花结出银杏果一样.


然后在看着每个孩子以他们自己的个性在绽放的时候,我深知每个孩子的速度和方式,都不同.所以在看每个孩子时都会调整自己的"焦距".


我想跟学堂的父母说,也想对所有选择新教育的父母说:先接受你的孩子现在的样子,这是他们未来成长的基础.欣赏他们现在的样子.你才不会错过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太多美好.


就像我只是跟他们相处不长的时间,就常常觉得为他们而骄傲.他们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没有做出"有名"的事情,没有做出"让别的家长佩服"的事情.没写出太棒的文章,没有做出像样的演讲.然而我为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的一些细节感动,骄傲.


在他们自发组织在(我很久之后才知道这件事情)每天在睡觉前"召开会议",讨论自己一天的成长.做的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时.


在看到每周一学生展示日,他们自己研发的课程主题呈现时.


在看到她为伙伴的生日做出完美的蛋糕时.


在看到他们为伙伴的一个问题讨论各种的办法时.


在看到他们照顾小朋友时.


在看到他们痛快地玩乐绽放灿烂笑容时.


.....


这样的瞬间太多了.我觉得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美好的个体.他们不需要成为别人.他们就做自己就已经是完美的.他们就按照自己成长的方式和速度,体验生命,理解生命,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就那样慢慢成长,发现自己内心最想做的事情.然后去做,去体验,去完善自己的生命.


我邀请父母们,不要等到以后,不要等到他们成长成为某个谁一样的人之后才爱他们.而是现在就爱,现在就欣赏他们.我邀请父母们更多的倾听他们想要跟你们分享的.而不是被要求的,被期待的.我期待,孩子满心欢喜的跟你们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认知.无论在你们的眼里是多么的幼稚,也要去发现这样的孩子是多么可爱.唯有这样,你们才会跟孩子建立真实的内在联系,才会有爱的能量流动.我邀请你们进入孩子的内心去发现他们的需要,去给予他们关注和爱.我期待父母跟孩子说:我不期待你成长为谁那样.你现在就开心,就快乐,你现在做好自己,未来就会在你眼前铺开.


新教育的理论,新教育的学习是家长自己的事情.不是学来管理孩子们的.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精彩的.


我跟学堂里做家长互助的小朋友父母说:你们不能教给孩子太多的知识结构.因为时代的变化比以前快不知道多少.你以前和现在学到的东西都还不能让自己生活的幸福和自在呢,你们怎么确认这些东西能让你的孩子快乐和幸福呢.你用你们这些大道理都不能让自己活得更好,怎么保证这些东西能让你的孩子活得更好呢.


你们能够传递给孩子的是你们对生命的态度,你们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障碍和困惑的.新教育的理念,父母自己活出来,自然会影响到你的孩子.如果你没有活出来,没有做到.只是在概念上知道了去管理你的孩子,就会培养出分裂的家伙.


而且你的孩子有一天明白过来,因为你,他没有机会活出他自己,会怨恨你的,怨恨你的同时,他的生活也会很糟糕.我想这一定不是你期待的.


当你想让孩子多学习点东西,多做点运动.一定要怎么样才可以时,只是你自己内在的焦虑投射在了孩子身上,你要做的不是要求孩子,而是去面对自己的情绪.


除非你能够在面对孩子时是平和的,充满着爱的.


若你是一个没有感知力的人,你无法看到孩子的世界在发生着什么.比如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协作,如何探索好奇的东西,都是你看不到的.你怎么知道你以为有用的比他们自己探索到的更有价值呢?


没有一个人会愿意成为平庸的人.每个灵魂来地球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和进化.每个灵魂的使命都是活得卓越.当你给他自由,尊重和爱时,他的善和卓越就会绽放出来.


<道德经>里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我个人用在教育上的理解是:真正的善是自发出来的.不是要求出来的.不是你说这样做好,那样做是优秀,他按你说的那些而表现出来的.按你的要求和期待展现出来的善里面失去了本真纯净的美好.


你是一个懂得生活,能够活在当下的人,能够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都不受过去经验思维的限制来处理和面对时,你面对一个孩子时也会用一个全新的眼光来看他.你会为他创造出一个适合他的方法.而不是用一个既定的模子去雕刻他.这时,你不需要做什么,他就会成为最好的他自己.有很多标准和要求的教育就会雕刻出一个没有自己思想和主宰力的产品,少了一些生命力.


善和美好都是无法"作"出来的.只有他自己会通过内在的绽放而展现出来.你看大自然的那些美好,是要刻意展现的吗?都是在安静地绽放自己的美丽.没有一个大自然的花朵和树,想要成为别的植物那样.开花的就开花,不会觉得结果的才是好的.结果的不会否定自己,去想自己没有飘香就不好了.


顺应道的规律,顺应每个孩子自己的个性和天赋去发展他自己,是最好的教育.


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最差的就是那种只在乎表面功夫的教育:你要怎么样做别人才会说你是好孩子,你要怎么做别人才会说你是有礼貌的,你要怎么做,别人才会说你是优秀的.....这样培养就会培养出虚伪的伪君子来.会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会因别人的评价和看法而痛苦或者快乐.会因取悦别人而委屈自己.


昨天团体中几位"石头"型家长就是这种方法教育长大的.所以缩手缩脚的,放不开自己,把真实的自己包裹的很严实.满口大道理,但却少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千万别把新教育做成第二个体制教育,别把今日学堂当成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一个模版出来的样子.


那样,估计新教育也会像体制教育一样让人听到就头痛了.


昨天通过一整天的团体心理课程的努力,让孩子们把压在心头的"大山"放下.能够放松的学习和成长.


我期待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亲爱的新教育父母,你的选择是什么呢?


我也是一个妈妈,我选择静待花开.不期待我的孩子成为什么样子.我给她尽可能创造利于成长的环境,共同成长的价值伙伴,接下来就是她自己事情了,让她以自己的方式绽放她的生命.


而我,要做的就是活出精彩的自己.


亲爱的新教育父母,你现在愿望放下你的期待了吗?你可以分享你自己的精彩了吗?